Latest

新創筆記

創業者的管理學幼幼班

剛剛在洗澡的時候忽然有一個領悟,就是為什麼我會這麼苦悶。 這種靈光一閃的領悟真的很奇妙,是個從 0 到 1 的過程。我想到我以前是寫網站的,曾經整天都在鑽研網站技術,覺得超級有趣,也辦過研討會,寫很多文章。但後來創業之後不得不慢慢把重心轉移到 Startup 本身,去了英國、美國,拿到資金,回來經營公司,幾乎慢慢的把技術完全放掉了。 所以我常認為我苦悶原因是我因為已經不是技術人了,就算大家講的東西我可以聽的懂,但我沒辦法「著手」寫程式了,就像失去魔力的魔法師一樣。是種落寞。但驚悚的是,當我重心轉移到創業之後,「經營公司」也不是我擅長的,我的 Skill Set 點滿的可能只有產品這一塊,我知道如何定位,如何規畫產品,如何安排進度,如何優化產品不斷改良,但也就僅止於此。我對於管理公司只有兩年的經驗,是菜鳥中的菜鳥,但因為我是公司的 CEO,我必須假裝我會這些事情,我必須想辦法讓員工信服,可是很多時候,很多產品以外的事情,老實說我根本不知道怎樣才是最好的。

By Hana 花水木

新創筆記

團隊溝通是浪費時間?

今天在公司有個滿有趣的事情,值得記錄一下。有個新進不久的員工和我說: 「我不認同 P.R.O. 法則,我覺得太浪費時間了。」 這邊重複一下 P.R.O. 溝通法則,我認為要成為厲害的團隊,彼此之前的同步率必須要非常高,要做到 Proactive 積極提問、Responsive 熱情回覆、Over-Communication 過度溝通,才能真正成為一個「同心」的團隊。詳見:讓團隊合作無間的 PRO 溝通法則(Proactive、Responsive、Over-Communication) 但我幾乎快忘記,這個法則僅限於「團隊」、「組織」型的人才,對於 SOHO 族、單幹王來說,會是很痛苦的一件事情。這個情境完全把我拉回五年前的獎金獵人,當時我們完全就是「反 PRO 法則」的團隊,因為我們只有

By Hana 花水木

新創筆記

25 歲以下的目標是出國,25 歲以上的目標是興趣

2018/3/7 (三) 天氣 悶熱 這星期非常忙碌。 昨天是公司的開工大會,雖然已經開工兩週了,但因為接連幾個連假,二月整個月都是放鬆的過,因此將開工大會訂在這星期。是真正的收心了。昨天認真的敲響了收心的鐘,我始終認為人應該要瘋狂的玩,也應該要超級認真的工作。 公司大會上,我做了去年的報告以及今年的目標,這份簡報花了我和夥伴超過一個月的討論,其中包含許多的爭執和辯論,最後終於有漂亮的共識,然後我又花了一個月的時間沈澱,把這樣的共識變成實際可以執行的項目,最後又花兩週的時間,將這樣的計畫製作成好吸收、容易理解、架構明確、邏輯清楚的簡報。 但是我知道這樣不夠,只在開工大會報告,不如這一年的每一天都身體力行這樣的計畫,並且不斷的重複提醒、調整方向、反覆溝通,讓所有團隊在同一條線上。因為公司管理的工作幾乎都在我身上,對我來說這是很大的挑戰。記得前陣子看到一篇文章,說「如果你對於 1:1 Meeting(一對一會議)會感到壓力的話,那你很有可能不適合管理」。看到之後其實我有點挫敗,因為 1:1

By Hana 花水木

其他類型

[靈感] 達文西式創作

想趁靈感剛來的時候記錄一下。 最近村上春樹出最新的長篇小說《刺殺騎士團長》,期待好久了,雖然書名不像他,但他年紀越大寫的東西越貼近真實,也越多隱晦的寓言性啟發,所以馬上就買來拜讀。 現在讀到第二本的中間。 每次看他的小說都好像在吸收養分,就像玩 RPG 遊戲有神器加持一樣,讓我寫文章變得更順暢。但僅限於他的「小說」,越接近藝術的,越能幫我加持。如果是他的散文類的作品,效果就會比較小。雖然我讀起來還是樂趣無窮。而且越是長篇的小說,越能給我大幅的加持。 這本書在講的就類似這樣的東西,主角是一位畫家(雖然怎麼想都覺得是在講他自己,很多體會和感受應該都是以「村上春樹」身為作家而獲得的真實感受),原本喜歡畫性格強烈的創作,但結婚後為了生活穩定,改畫(他自己覺得)沒有靈魂的肖像畫。套他自己在別本書說的,有點像為人做娼一樣,沒有成長、只為了生活。 但是這樣的時間沒有價值嗎?在《刺殺騎士團長》裡面,主人翁反而認為是有價值的,我幾乎可以確定這也是村上自己的最新領悟,因為這本書的主角,有太多地方都和村上很像了。包含和妻子初識時,她其實仍有交往對象,而關於離婚,真實生活是沒有,

By Hana 花水木

新創筆記

《2018 競賽行銷趨勢報告》今天發表了...

雖然有點不好意思,但還是想分享一下這個報告。 這是小酒館的琦琦主導的第一個聖殿(公司內部對於品牌行銷團隊的稱呼)專案,必須號召大家一起加入討論、腦力激盪、分工找資料、整合後開始設計。過程很充實也很有趣。整理一下一些過程中的心得。 當數據下滑時 第一個步驟就是數據分析。我們開會討論需要的數據之後,請負責 Data 的同事幫我們找出這些數據。第一次一起觀看數據其實頗低氣壓的,因為我們發現,原本想呈現「台灣的創意競賽越來越多了」的走勢圖,數據居然是越來越少,而且是自從 2016 年就猛烈下滑,就像崩盤的比特幣一樣,讓人失去信心。 很有趣的是,就算你所在的環境氛圍多好,你的工作內容、獲得的回饋和薪資、能學習的知識都和原本一模一樣,也很容易只因為看到「數據下滑」就認為公司好像在走下坡,這是一種隱形的、潛在的恐慌感。 大家看到數字的時候,忽然都變得有些遲疑,不知道到底該如何發表這個數字。 「唔...好像不能就這樣發表耶...」Sally 總是很外向。 「但這應該算是最重要的數字了。」 我記得我當時也是覺得該不會這是一個走下坡的產業吧?但從客戶量、專案量和業績來看,怎

By Hana 花水木